返回首页
秦汉风骨,明清繁枝——镌刻在居官村古枣树上的千年史诗
黄骅栽种冬枣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,兴于明清。在居官村一带,现存有大量的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古冬枣树,见证了该地区悠久的冬枣种植史。
当您拈起一颗今日黄骅居官村的冬枣,品尝那穿越时空的脆甜时,可曾知晓,您唇齿间回荡的,或许是一缕来自两千年前的秦汉风,一曲流淌数百年的明清韵?在齐家务镇居官村的广袤土地上,历史从未尘封于竹简帛书,而是以一种更为磅礴而鲜活的方式,屹立在天地之间——那便是数以千计、蓊郁苍然的古冬枣树。它们不是沉默的植物,而是这片土地上年岁最长的居民,是用一圈圈年轮撰写编年史的活化石。
一、秦风汉雨,根脉深植的古老源起
“黄骅栽种冬枣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。”这并非一句轻飘飘的考证,而是为这片土地的甜蜜,注入了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色。遥想当年,秦皇汉武的伟业辐辏四方,车同轨,书同文,亦将无数物种与文明带向远方。或许,正是在那个开拓与交融的大时代,某一株野生的酸枣,在机缘与先民智慧的点化下,于渤海之滨的沙壤碱土中,完成了它最初的驯化,孕育出冬枣最早的甘醇。
那时的冬枣,或许已是戍边将士口中的慰藉,是渔盐人家难得的珍果。它们的根,深深扎进尚未被完全开垦的沃野,也扎进了中华农耕文明奔腾不息的源头。每一阵掠过树梢的风,都曾听过征战的号角与漕运的船歌;每一寸皴裂的树皮,都曾浸染过秦汉的雨露与星光。这些最初的栽种者,为居官村,也为整个黄骅,埋下了一颗跨越千年的甜蜜种子。
二、明清烟云,虬枝繁花的盛世华章
如果说秦汉是序曲,那么“兴于明清”便是这部史诗最为华彩的乐章。历经唐宋的积淀,至明清两代,黄骅冬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居官村作为核心产区,其盛况可以想见。这些今日我们仰望的古树,在当年,正值壮年,枝繁叶茂,硕果累累。
运河的波涛,见证了满载冬枣的舟船北上的盛景。那赭红亮丽的果实,被精心挑选,盛于官窑烧制的瓷器中,覆盖上新鲜的荷叶,作为“贡品”,沿着京杭大动脉,直抵皇城。可以想象,在紫禁城的深宫苑囿中,帝王后妃们品尝到这来自渤海之滨的珍果时,那清脆的一声“咔哧”,是怎样一种极致的味觉享受,足以令六宫为之赞叹。这不仅是居官村冬枣的荣耀,更是它品质巅峰的明证。
而更多的冬枣,则通过商贾的骡马、百姓的集市,走入寻常巷陌,甜润了无数人的生活。它们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珠玉,画作中的点缀,更成为了当地百姓赖以生存、繁衍生息的“铁杆庄稼”。明清的繁华,如同一场充沛的甘霖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枣树,也让冬枣文化,深深地融入了居官村的血脉与灵魂之中。
三、岁月刻痕,古树新语的永恒守望
“现存有大量的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古冬枣树。”这是居官村最令人动容的风景。走进枣林,时间仿佛瞬间慢了下来。那些古树,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,树皮皴裂如龙鳞,枝干虬曲似铁画。它们静默地站立着,有的虽已中空,却依然从边缘迸发出强劲的新枝,在秋日里挂满红彤彤的果实,诠释着何为“生生不息”。
抚摸那粗糙的树皮,指尖传来的,是历史的质感。我们触摸的,可能是明代一位农人亲手植下的希望,可能是清代一场庆典后幸存下来的见证。它们经历过战火,承受过天灾,也沐浴过太平盛世的阳光。每一道疤痕,都是一个故事;每一片新叶,都是一次新生。这些古树,早已超越了经济作物的范畴,它们是家族的图腾,是村庄的守护神,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乡愁坐标。它们以一种无比坚韧和包容的姿态,将千年的历史,内化为自身的骨骼与血肉,并最终将这一切积淀,转化为杯中琼浆、口中甘饴。